【人民日报】考古工作用上更多新技术-凯发k8国际首页

当前位置:k8凯发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考古工作用上更多新技术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0日 编辑:新闻中心

  编者按:近日,《人民日报》“科技视点”栏目刊发《科技创新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文章,其中,《考古工作用上更多新技术》篇讲述了中国电科为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设计新建的考古发掘与应急保护系统,最大程度留住兵马俑“本色”的创新实践。

1

  智能展柜自带“恒温恒湿”,为文物构建适宜存储的展示环境;安防态势感知平台监测游客密度、安防风险……近年来,科技创新全面赋能考古工作,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考古增添了更多“科技范儿”。

  深埋地下2000多年,刚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基本都色彩完好。但由于独特的上色工艺,彩俑极易受到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迅速变化影响,出现褪色、失色等情况。

  想让兵马俑更好“留色”,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文物发掘、转运、修复、存储等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2

  “我们为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设计新建的考古发掘与应急保护系统,能为兵马俑提供从发掘到进入库房的全流程闭环保护,最大程度留住兵马俑的‘本色’。”中国电科集团所属电科芯片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他们研发了包含发掘舱和实验舱的智能系统。其中,考古发掘舱能对彩俑发掘区域进行全流程、全区域覆盖,可随甬道移动,能拆卸拼装多次使用。彩俑出土后,即可得到及时的全方位保护,支持考古专家直接在现场进行简单的紧急修复、应急保护工作,减少褪色、失色等损伤。

  “这套系统还包含了环境控制模块、照明模块、科学仪器搭载平台等,具备文物发掘、文物保护、信息采集、文物转运等多重功能。”专家表示,有了这些“黑科技”,发掘过程中人、土壤、文物能安全有效地在舱内转移与运送,完善优化了文物发掘、应急保护的工作流程。

网站地图